引進廣東浙江龍頭企業決心打造中國最大的五金基地
有千年歷史的大足龍水五金,曾是全國五金業的“老大”。其最輝煌時,浙江、廣東的企業紛紛來渝取經,并以“徒弟”自居。然而好景不長,龍水五金的“老大”地位,被迅速崛起的浙江永康奪去。近年來,大足龍水五金更是淪落到為“徒弟”打工的地步:一些企業為永康的企業貼牌,賺取一點加工費。
去年以來,當地政府痛定思痛,祭出了重振雄風的三板斧:提高技術含量、修補產業鏈、整合市場資源,意欲奪回失去的王者之位。
全國五金盛會
龍水鎮借來東風
4月28日,大足龍水鎮車來人往,熱鬧異常。第四屆中國龍水五金博覽會的召開,讓當地的五金業主們感到振奮。一位當地經銷商稱,“這次博覽會與往屆不一樣:從以前的市級博覽會升格到了國家級博覽會。”
記者從組委會了解到,此次前來參展的有82家省外企業,占與會企業的35%;市內企業20家,占9%;參展商則以大足以及重慶、永川等地五金生產企業為主。展會的第一天就簽下8個項目,協議總投資達45.5億元,涉及新型五金材料、工業園建設、現代專業市場等。
這已是第四屆五金博覽會了。“最早兩次是在大足舉辦的,場面很冷清。第三次搬到重慶國際會展中心,那一次雖然開得很熱鬧,但當時的大足五金,已沒法跟來自浙江、廣東的企業實現對接,也沒簽幾個協議。”
這次盛會的成績,讓大足縣委書記江濤感到了幾分欣慰,“2007年,我們辦了大大小小的培訓班,給大足的五金企業充電補課,內引外聯,如今總算看到了振興的苗頭。”
引“狼”入室
你發財促進我發展
舉辦一次國家級博覽會并不是大足的目的;借此重新打造全國最大的五金基地,才是他們的最終目標。
作為首批簽約入駐大足“浙江五金產業園”的3家企業之一,浙江鷹達刀具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應衛忠告訴記者,其項目已在園區內開工,其他幾家浙江企業也開始在此組裝生產線。
據了解,大足政府已與3家浙江企業達成了入園協議。它們是:浙江永安休閑家具有限公司投資7000萬元,從事鋁錠生產及制品加工,預計產值1.8億元;浙江泰安休閑家具有限公司投資7000萬元,生產安全門及配件,預計年產值2億元;鷹達刀具有限公司投資的不銹鋼衣架、毛巾架等家居用品項目,投產后可實現產值1.2億元。
“如果沒有陽江十八子和我們互相貼牌,為民、金忠、永紅等企業的技術更新就沒那么快,而陽江使用的材料也沒那么好。可以說,相互貼牌的方式,使雙方從材料到研發、到外觀設計都上了一個臺階。”江濤表示。
市場嚴重萎縮
師傅為徒弟打小工
在參加這次盛會之前,記者曾走訪了市內一些大的百貨商場,發現已很難找到大足五金產品的蹤跡,就連一度名揚全國的“龍水刀”也是風光不再。
大足五金產業的衰落開始于上世紀的90年代。“原因在于大足五金錯失了兩大發展動力:科技創新及附加值的提高和外貿出口。而浙江和廣東的五金產業,恰恰就是充分利用了這兩個機會發展起來的。”應衛忠認為。
其實,大足小五金也有出口,每年在2億元左右,但其自營出口卻不到500萬美金。“你不知道別人把產品買走后賣到哪里去了。”據江濤介紹,銷售到東南亞地區的刀具,很多都是貼別人的牌子。“改革開放后,沿海五金產業發展得很快,產品主要是出口。在我們還滿足于一般的刀具、餐具生產時,浙江早就開始生產七彩軍刀了。
大足縣五金產業發展辦公室(下稱五金辦)曾將其五金產業和廣東的陽江、金沙,湖南的邵東等地作過一個比較,發現差距很大。而與昔日的“徒弟”浙江永康相比,更是不能同日而語。
說起這段歷史,大足縣五金辦主任王大蓉頗為感慨:記得當時浙江一些企業曾到大足來學習手藝,大足人還不愿意教,而如今早已被別人趕超了。
一個看得到的事例是,梅花鎖業以前曾以大足的金雞牌掛鎖為師,在梅花鎖業已成為中國的掛鎖生產中心的今天,金雞掛鎖卻幾乎銷聲匿跡。
五金商會副會長黃常春分析,大足五金逐漸走向沒落的原因是,自主創新能力弱,產品附加值低。“小作坊靠仿造,大一點的企業給別人做配套。”
大足五金辦提供的一組數據也為黃常春的觀點提供了佐證,數據顯示:2007年全縣研究開發經費投入加起來也不足500萬元,申報的專利卻僅有31個,平均每個企業0.05個,沒有哪一個企業有自己的新產品研發團隊。而浙江永康在2006年的時候,平均每個企業擁有專利6.8個。
另外,頗受業界詬病的一點就是大足五金的品牌缺失。全縣612家五金生產企業中,有注冊商標的卻僅有139家,重慶市著名商標僅兩個,沒有一個重慶市名牌產品,國家級品牌更無從談起。而永康在2006年時就擁有16個中國馳名商標、5個中國名牌、12個國家免檢產品及無數個省級著名品牌。
祭出“三板斧”
謀求精確市場定位
數據顯示,目前大足全縣規模以上的五金企業54家,而產值上億元的僅有一家,5000萬~1億元的也僅有一家。
“龍頭企業的不多不強直接導致了帶動力差,形不成明顯的產業分工,相關的上下游產業和輔助產業、配套產業跟不上,產業鏈極不完善。”王大蓉說。
大足縣的決策者們也開始意識到這一點:如何完善產業鏈,拓展企業生存空間,推進傳統工藝向現代制造轉軌呢?
第一步是培育龍頭企業,改變“小而散”的狀況;第二步是提高科技含量。
而在此之前,大足縣已成功引進了梅花鎖業、陽江十八子等著名刀剪品牌企業和剛毅機械、鑄海鑄造、江蘇旋力、長興板簧等五金鑄造企業。
江濤告訴記者,“我們的招商思路是‘你發財、我發展’。”通過引進科技含量較高的企業和名牌企業,來提升大足五金的科技、管理、人才素質。“讓他們把技術、管理、品牌都能帶進來,沖擊和激勵本地五金小作坊。”
在這一點上,大足已經有了成功的經驗。
由重慶大學材料學院開發的高性價比特種鋼,已在為民、民貴、永紅等企業試點生產。重大材料學院教授李遠睿告訴記者,正在籌備一個特種鋼生產基地,讓刀具五金等原材料實現量產;第三步是延伸產業鏈,除了五金材料外,還要在包裝和工藝上,把大足的刀具生產納入重慶創意產業的范疇,并涉足產品包裝和市場營銷等下游環節,以催生出更準確的市場定位。
“我們考察過全國的五金市場。大到巨型油輪的船錨,小到掏耳勺,五金的涵蓋范圍太寬泛了。就連法國警察用的電動巡邏車,也是由永康五金企業制造的。大足五金近年來雖然落后了,但在東南亞,尼羅河次流域的國家,都有我們的產品:砍刀、五金工具、斧頭、建筑五金;在國內市場,川陜甘等中西部地區也有一定的市場份額。
“我們的脫粒機,在貴州已成為由政府補貼的農用產品,每個家庭都買得起。光這種產品,一個個體戶每年的銷售額就是幾千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