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寒食
寒食節,又稱冷節、禁煙節。它晚于上巳節,又早于清明節。通常說漢代在清明節的前三天舉行,至唐、宋兩代改在清明節前一天,后來兩者就混雜了。其起源傳說與春秋時代的晉國公子重耳的臣屬介子推有關。重耳曾流亡國外十幾年,介子推跟隨護駕,立過大功。后來重耳返國繼位,介子推卻躲入深山避官,無論怎么設法讓他出山都無濟于事。于是重耳用放火燒山的方法,逼介子推出山,不料介子推抱木不出,被火燒死了。后人為了紀念介子推,即在三月禁火一個月。
歷史上雖然確有介子推其人,但寒食并非自介子推開始,而是鉆木取火的遺制。人類最初不會用火,后來才使用天然火,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才發明了鉆木取火。由于取火工具基本為木質,不容易保存下來,但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還保留各種人工取火方法,包括磨竹取火、打擊取火等。盡管如此,也注意保存火種,一旦火滅,還要借火。周代還有改火之舉,即根據不同的季節,用不同的鉆木取火工具。而每次改火時,必然換取新火,由于舊火和新火不相接,自然會事先做好許多熟食,供改火時使用,久而久之變成一種冷食風俗。唐宋之際,朝廷的尚食監還在清明節組織少年舉行鉆木取火比賽,皇帝親自觀賞,誰先鉆出火來,即可得到皇帝的獎賞。
寒食節的時間,一般在清明節前一兩天。最初的寒食時間為一個月,后來改為七天、三天,最后定為一天。到了唐代,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,寒食變成清明節的一部分。歷代詩人詠清明、寒食的詩不少,如唐代詩人韓翃《寒食》:
春城無處不飛花,寒食東風御柳斜。
日暮漢宮傳蠟燭,輕煙散入五侯家。
該節飲食是餳大麥粥、棗糕(子推餅)、馓子。寒食節期間,各地多有掃墓祭祖活動。當天還以面粉、棗泥制成餅,稱子推餅,捏成燕子形,以柳條吊在門口,作為懷念介子推的象征。
(二)祭祖
一種是在家或祠堂祭祖先。漢族自古以來即有祭祖儀式,古代稱合祭,又稱袷祭,指在祠堂或太廟中祭祀遠近祖先。另一種是上墳、掃墓,又稱墓祭。有墓地就有墓祭。至今在浙江紹興清明上墳時,必在墳堆左立一石,題“后土之神”,祈求山神保佑雙親,然后祭左鄰右墓,最后祭自己家的祖先。
寒食節后即是清明節,主要活動是祭祖掃墓,這種風俗起源極其古老,可能是隨著對祖先崇拜的出現而產生的,又為歷代所繼承和發展。
清明祭祖有兩種形式:
祭墓主要有兩項活動:一是為死者燒香、上供,其中必燒紙。這種紙是特制的,又稱光明錢、往生錢,是送給鬼或死人的錢,以便死者在冥世間使用。其實,最初獻給死者的是生活所需的實物,貨幣流行后才給死者獻錢幣。漢代用冥錢或瘞,唐代改為紙錢。所以燒紙是比較晚出現的。除焚紙錢外,還流行一種壓錢,即把紙錢壓在墳堆的四角、墳頂。另一項活動是為墳堆填土,或者修墳立碑。民間信仰認為,墳地是死者的世界,他們在那里進行生產勞動,衣食住行,無一不有,而墓穴就是死者的房屋,墳堆則是房頂。由于經年雨水沖刷,人畜損壞,墳堆往往倒塌,所以要除草、填土,防止雨水流入。有的地方還流行戴柳祭祖。上墳的目的,當然是“飲水思源,慎終追遠”。之所以選在清明節,是因為當時冬去春來,萬物復蘇,自然想到祖先起居如何,應該修墳塋,填衣食,進行墳祭。正如宋高菊卿詩《清明》所云:
南北山頭多墓田,清明祭掃各紛然。
紙灰飛作白蝴蝶,淚血染成紅杜鵑。
在甘肅民勤地區流行過駝羊會。相傳蘇武曾在此牧羊,為了紀念蘇武,農歷三月初三各地牧民皆趕駱駝、羊群而來,登山游春,飲泉水。清明期間,北京在農歷三月十五日還有一個撣塵會,善男信女都爭先恐后去東岳廟,紀念東岳大帝誕辰,拜七十二司。
除了祭祖和掃墓外,人們對野鬼孤魂尤為畏懼。因而在掃墓之際,也分出一部分食品、酒和紙錢,給孤魂一定的安慰,防止他們搶奪祖先的供品,也防止孤魂干擾活人的生活。所謂放河燈,就是祭野鬼孤魂的形式之一。
祭祖掃墓的作用是強調家庭、宗族內的血緣關系,加強團結,炫耀祖先的功德,以利今后家庭的發展。諺語說,“清明無客不思家”,這種感情不僅是為了祭祖,也是家庭宗族內凝聚力的反映。 清明節有不少節日食品,其中多與宗教信仰有關,如比較突出的是蒸面燕,又名“子推燕”。浙江臨安地區,家家戶戶在清明節時采嫩蓮拌糯米粉,做“清明狗”,有幾個人制作幾只,掛起來,直至立夏,然后燒在飯中,也是每人吃一只。流傳“吃了清明狗,一年健到頭”。由此觀之,子推燕、清明狗是一種驅病之物,也是一種營養補品。清明節另一重要食品是春餅,又名薄餅,圓而薄,內包以豬肉、雞蛋、魚肉、豬肝、豆芽等餡。這種食品本來是祭祖用的,后來成為群眾的節日飲食。
(三)踏青
踏青來自農歷三月三上巳節,后來由于上巳節并入清明,而掃墓又要到郊外去,因此清明節進行踏青十分流行。
踏青的前身應該是野外的交往。在氏族時代,兩個氏族之間的婚配就是依靠這種交往,進行對歌、跳舞等形式,彼此相識及建立感情,發生族外的婚戀關系。后來的踏青卻是文明時代的產物,是文人雅士的娛樂手段。
踏青時用的轎、車要插掛柳枝,在房檐上、婦女頭上、兒童衣襟上也插掛柳枝。另外,也有的地方以柳枝做成球具為戲,或把柳芽摻入面食內,攤餅食之。插柳、戴柳是清明節的重要習俗,是一種節日裝飾。“清明不戴柳,紅顏成皓首。”戴不戴柳成為人的生死攸關的大事。它的起源有三種傳說:一說唐太宗給諸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;二是古代皇帝賜楊柳之火,伴之而來的柳枝也身價大增,成為插柳的來源;三則認為柳枝有靈性,可以避邪,故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裝飾物。此外還有一種說法,認為房檐上插柳,是一種住宅標志,以示醒目,可導引祖先的亡魂歸來。
(四)蠶花會
中國是一個養蠶古國,遠在史前時代就懂得使用蠶絲。當然,一般民眾還是穿用麻衣,貴族才能服用絲綢。但絲綢遠銷國外,中國有供運輸的絲綢之路。所以養蠶是民間一大行業,并有相當多的節日活動。
清明前后,既是民間飼養蠶的季節,又是祭祀蠶神的節日。《湖州府志·歲時》:“清明晚,則育蠶之家設祭以禳白虎,門前用石灰畫彎弓之狀,蓋祛蠶祟也。”湖州、杭州“祛蠶祟”有兩種方法:一是在白虎星神像前吊肉,祭而退神;一是在門前畫弓箭,使白虎逃之夭夭。還有吃海螺,把海螺殼丟在房上,象征趕白虎。中國供奉的蠶神基本有三種:嫘祖、馬頭娘和青衣。各地都有祭蠶神儀式。民間信仰認為,白虎是養蠶的大敵,通過畫彎弓、桃青等巫術以及貼門神祛禳,祈求蠶業豐收。杭州桐鄉芝村有龍船廟,蠶農在廟前河中集合,用兩船并在一起為祭壇,上供蠶神,設供品。祭祀時向蠶神叩頭,祈求蠶業豐收。然后表演文藝節目,號稱蠶花盛會,實為祭蠶神儀式。祭蠶是為了蠶業豐收,同時也有求子風俗,如蕪湖過“真清明”時,在前一天準備一個南瓜,第二天煮熟,夫妻對坐食南瓜,認為吃南瓜能生男娃。
(五)游戲
清明節有不少游樂活動,主要有蕩秋千、放風箏、斗雞、拔河、踢球、馬球、賽龍舟等等。
蕩秋千
秋千是在木架上懸掛兩繩,下拴橫板而成。人們坐或站在板上,前后搖動,做出種種驚人表演。此外還有轉秋、磨秋等形式,其起源于北方。南北朝時期已傳到江南。除漢族外,在朝鮮族和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中都較流行,而且越玩越大,出現有地方特色的轉秋、磨秋等。
放風箏
清明前后,春風正盛,是放風箏的季節,因此清明節多放風箏。風箏的起源與放邪有關,最初是一種巫術。福建惠安地區掃墓時,大人帶小孩,小孩在山間放紙鳶,認為此舉有放邪之效,孩童會健康成長。放斷鷂來源于巫術,但是后來的風箏已失去巫術特色,變成一種老少皆宜的娛樂方式,曹雪芹就是一位扎風箏的高手。各地也有不少風箏會,風箏成為一種民間藝術的精品。
斗禽
斗禽指斗雞、斗鴨、斗鵪鶉等游戲。斗雞就是讓兩雞相斗。戰國時期已相當流行。 斗雞為什么在清明節前后呢?這與雞的生活規律有關。在農歷十一月到四月初,野雞不分公母,都群居在樹上。四月至六月為野雞的交尾期,群居生活解體,形成一對公母雞的單偶生活。此時同性相斥,異性相吸。人類利用野雞的這種生活習俗,飼養雞媒,專門以其引誘其他野雞來斗,從而捕捉之。還發明了以飼禽誘捕野禽的方法,如養雞媒捕野雞、養鵪鶉捕野鵪鶉等等。以后又在此基礎上,發展為斗鳥、斗鴨、斗雞、斗牛、斗馬、斗孔雀等。
擊壤
擊壤起源于堯舜時代。古代稱為“飛堶”。晉周處《風土記》對此有詳細記載:“壤以木為之,前廣后銳,長尺四寸,闊三寸,其形如履。將戲,先列一壤于地,遙于三四十步,以手中壤敲之,中者為吉。”民間的打瓦、打臺、打尺子擊錢均是擊壤遺俗。
清明節期間,男子多到野外植樹,婦女忙于針線、刺繡。
此外,少數民族地區也流行清明節,如滿族、朝鮮族、撒拉族、傈僳族、納西族、阿昌族、壯族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