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中秋佳節最有代表性的傳統食品,月餅歷來是節日期間饋贈親朋的不二選擇。節前隨便走進一個超市或食品賣場,抬眼看到的,一定是一堆堆的月餅。
28日,記者走訪煙臺各大賣場了解到,雖然各種品牌、各種包裝的月餅仍滿滿擺放在賣場顯眼的位置,但已不再是消費者眼中的“獨寵”。
“買的人不是很多,而且價位越低的禮盒賣得越差。”在南大家一家大型超市內,一位促銷人員告訴記者,跟去年相比,今年月餅難賣多了,“去年中秋節,我賣出了500多盒月餅,而今年到目前為止只賣出了不到300盒。”
記者注意到,一些賣場內的月餅銷售專柜紛紛打出了“買一送一”的促銷公告,但場面仍然有點冷清。
就在月餅等傳統中秋禮品降溫的同時,一些實用型的禮品正逐漸成為市場新寵。健身卡、小家電等新型禮品開始呈現走俏趨勢。
在今年的禮品中,有幾樣讓林先生有些驚喜,一樣是客戶送的一張健身卡,還有一樣是鄰居送的電飯煲,“既收了健康,又收了實惠,很不錯。”
在市區一家大型商場,銷售人員告訴記者,今年實用型禮品的市場需求大幅增加,像健身器材、小家電等逐漸成為了市場主角,以往這些實用型的禮品,一般不會在節慶期間出現銷售量猛增的情況,但今年情況有些反常。
“放在三五年前,大家人情往來主要是靠煙酒打發,現在花樣多多了。”一位擁有十幾年企業公關經驗的業內人士稱,這幾年來大家已經把單純的送禮品變成了送感情、送創意,所以這幾年的人情往來打“健康牌”、“創新牌”的特別多。
公司職員講述節前的忙碌:
節前人情往來扎堆
周曉峰(化名)是市區一家廣告公司的業務員。早在一周前,周曉峰在日常工作的同時便多了份活兒:給相熟的客戶和朋友送中秋禮品。
“禮尚往來嘛,中國人都講究這個,不用太貴重的東西,主要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情誼。”周曉峰介紹,除了給別人送禮,很多朋友客戶也會給他送禮,這已經成了逢年過節大家間的默契了。
“明天還得送一天,后天過節再送就不合適了。”周曉峰說,受今年經濟大環境影響,今年公司的效益一般,給員工發的福利比去年少了些,“今年人情往來等活動還是要進行,畢竟這么多年都送過來了,今年落下了不好。”
不同對象送不同禮品
周曉峰介紹,他送客戶和親朋的禮品大致分了三樣:重要客戶送購物卡,普通客戶送月餅或其他禮盒,親戚朋友送些花生油、雞蛋等實用的東西。
“對我幫助比較大的客戶,節前上門送禮的人太多,太輕的東西拿不出手,煙酒又太俗氣,不如直接送購物卡,金額一般都在500元以上。”周曉峰介紹,對于一些重要的客戶,往往過節時收到的禮品扎堆,這種情況下送實物就不如送購物卡來的方便。對于一些只打過幾次照面的普通客戶,他一般會準備價位在二三百元的月餅或其他禮盒,這樣采購起來比較方便。
“今天還去給一個家里的長輩趟,由于是實在親戚,選的東西都以實用為主。”周曉峰稱,他給客戶送禮的時候,順路去看望了下自己的一位家里的長輩,送的是花生油、蜂蜜和山雞蛋,對老百姓來說這樣的東西比較實惠。
普通白領曬中秋賬單:
回家一趟花去一個月工資
一位在煙臺工作的普通白領小石粗略估算了一下自己的回家賬單,發現回家一趟的花銷預算竟接近自己一個月的工資,直呼“黃金節”變成了“黃金劫”。
小石老家是泰安的,目前在煙臺一家大型建筑公司從事行政工作。在煙臺忙碌了大半年,小石準備利用假期回家一趟。
“參加工作一年多了,這次回家得準備稍微像樣點的東西。”小石介紹,去年春節回家由于手頭沒錢基本沒帶年貨回家,今年自己手里終于寬裕點了,想多帶點東西回家。
“昨天一天就花了1000多元,今天還得這個數。”盤算了一下,小石皺起了眉頭,他買了兩盒高檔月餅,花了500多元,兩個干海鮮禮盒花了300元,一盒葡萄酒200元,今天準備再到商場給父母各買一件衣服,預算在500元左右。
“這還不是全部,再加上來回路費300多元,兩個高中同學結婚各準備500元的紅包,這樣算下來一個月的工資全花進去了。”小石稱,以前上大學的時候不知道過一次節需要這么大的花銷,這次幸虧攢下了點錢,要不然過完節回來連生活費都沒著落了。